不止于“清扫”:用双手绘就库尔勒的生态底色
在很多人眼中,环卫公司的职责就是“扫垃圾、运废物”。但库尔勒市一三鸿达环境管理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却打破了这种刻板印象,将业务边界从“清洁”延伸至“养护”与“治理”,通过植绿护绿、垃圾减量、病媒生物防制等多元举措,深度参与库尔勒的生态文明建设,用双路径守护让这座城市的生态底色更鲜亮。
一、管道养护 + 绿植补种:为城市 “血脉” 与 “颜值” 护航
“以前每到雨季,这条路上的绿化带总积水,植物死了不少。现在修好了管道,补种了新苗,看着都舒心。” 说起塔指西路南侧非机动车道的变化,附近商户陈老板赞不绝口。这一改变,源于一三鸿达承接的绿化管道维修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公司不仅更换了老化破损的管道,解决了积水问题,还主动对周边绿化带进行全面排查,补种了 200 余株耐旱易活的本地绿植。
不止于此,一三鸿达还组建了专门的绿化养护团队,负责所服务区域内绿化带、行道树的日常管护。春季修剪枯枝、施肥浇水,夏季防治病虫害、抗旱保苗,秋季清理落叶、松土养护,冬季涂白防寒、加固支撑。针对库尔勒干燥少雨的气候特点,团队创新采用 “滴灌 + 覆盖保墒” 技术,既节省水资源,又提高绿植成活率。如今,在塔指西路、百姓市场周边等区域,曾经稀疏的绿化带变得郁郁葱葱,成为城市里的 “天然氧吧”。
二、垃圾 “变废为宝”:从 “末端处置” 到 “源头减量”
“这些旧纸箱、塑料瓶,以前都当垃圾扔了,现在投到智能分类箱里,还能换洗洁精、卫生纸,太划算!” 在试点社区的智能垃圾分类站旁,居民正排队投放可回收物。这是一三鸿达推动垃圾减量的创新实践 —— 通过 “智能分类 + 资源回收” 模式,引导居民从源头做好垃圾分类。
公司在服务区域设置了 12 组智能垃圾分类箱,涵盖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等多个品类,并与专业回收企业合作,实现可回收物 “日产日清、即时变现”。为提高居民参与度,还推出 “垃圾分类积分制”,居民投放可回收物可获得积分,积分可兑换生活用品或抵扣物业费。同时,团队定期走进社区、学校开展垃圾分类宣讲活动,通过趣味游戏、实物演示等方式,普及分类知识。数据显示,仅半年时间,试点区域的生活垃圾减量率达 20%,可回收物回收率提升至 40%,有效减轻了城市垃圾处理压力。
三、病媒生物防制:筑牢公共卫生 “安全屏障”
病媒生物防制是爱国卫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保障群众健康的关键一环。一三鸿达主动扛起责任,组建专业消杀团队,对所服务的社区、市场、公厕等重点区域开展常态化病媒生物防制工作。
消杀团队采用 “环境治理 + 化学防治” 相结合的科学方法:在源头治理上,定期清理垃圾死角、积水容器,破坏蚊虫、蟑螂的滋生环境;在化学防治上,选用低毒环保的消杀药剂,对公厕、垃圾桶周边、绿化带等重点部位进行喷洒,每月消杀频次不少于 2 次。针对百姓市场这类人员密集、垃圾产生量大的区域,团队还增加了消杀次数,并安装防蚊蝇纱网、蟑螂诱捕盒等设施。通过系统治理,服务区域内的蚊蝇密度下降了 60%,蟑螂、老鼠等病媒生物基本得到控制,为群众营造了健康安全的生活环境。
从养护一片绿植,到回收一件废品,再到消杀一只蚊虫,一三鸿达用看似平凡的行动,践行着生态守护的大责任。这家不止于 “清扫” 的环境服务企业,正以更广阔的视野、更务实的举措,为库尔勒的生态文明建设贡献着源源不断的力量。